近日,北京市大興區首個“光伏微網DC-DC直接制氫”項目在大興國際氫能產業園完成電解槽集群全系統聯動試運行,并通過了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現場見證與專項驗收。
項目采用“堿性+PEM”矩陣式配置方式制氫,依托航天工程自主研制的堿性電解制氫系統和PEM電解制氫系統,實現了純水電解和堿性電解兩種技術路線的協同應用,在保障安全的同時,兼顧系統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和高效靈活性。
近兩年,國內綠氫項目集中爆發,項目的技術路線也在走向多元化。但盡管如此,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仍然是目前最具經濟性的制氫技術路線,國內綠氫項目中有幾乎近80%的項目選擇了堿性電解槽制氫。
然而,隨著堿性電解槽在綠氫項目運行過程中暴露出運行不穩定、雜質較多等缺點,眾多項目業主單位也開始考慮PEM電解槽,而為了項目整體的經濟效益,“堿性+PEM”便開始被越來越多的綠氫項目所推崇。
對于當下的綠氫項目而言,堿性電解+PEM電解具備極大優勢。
在技術互補性方面,堿性電解槽負荷調節范圍為20%-100%,適用于穩定的電力供應,但不適合快速啟動和停止,但PEM電解槽負荷調節范圍更大,可達0%-120%,適合快速啟動和停止,適應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周期性。對于大型風光制氫項目來說,風力發電或光伏發電都是比較不穩定的,PEM電解槽極大地解決了這方面的困擾。
在成本效益方面,一套堿性電解槽系統的價格遠遠低于一套PEM電解槽系統價格,目前國內一整套1000標方堿性電解槽系統(包含氣液分離和純化系統)最低價格已經達到了450萬元左右,而一整套1000標方PEM電解槽系統(包含BOP系統)最低價格也在1000萬元左右。目前國內大型風光制氫項目投資額大概在50億以上,項目所用制氫設備大概將達到15000標方以上,若是采用“堿性+PEM”兩種電解槽,項目在制氫設備上的成本投入可更具經濟性。
在2023年之前,國內90%的風光制氫項目都是堿水制氫的技術路線,尤其是在超100MW的大規模綠氫項目中,究其原因,是為了項目的整體經濟性。但隨著PEM電解槽成本的進一步下降,大型風光制氫項目也開始青睞于PEM電解槽,著眼于項目長期的經濟性收益。
目前,國電投大安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、華電達茂旗20萬千瓦綠氫示范項目以及中能建松原氫能產業園項目是國內應用“堿性+PEM”兩種技術路線的大型綠氫項目。
可以發現,3個項目仍以堿性電解槽為主,大安項目PEM電解槽占比稍高,在22%。
基于技術成熟情況,堿性電解槽在國內具有更明顯的成本優勢。但堿性電解槽對電力穩定性較高,不適用于風光等間歇性電能,更實用于電網電解制氫。而PEM電解槽風光耦合能力更強,冷啟動時間、響應速率、負荷范圍分別為20-30分鐘、秒級、5-125%,均優于堿性電解槽的1-2小時、數十秒級、30-100%,故更適配風光發電的波動性。
隨著PEM設備的降本,堿性+PEM協同制氫是未來的發展趨勢,有數據表明,當用電成本為0.3元/度時,50%堿性+50%PEM的成本與100%堿性的成本相當,且在成本不變的狀態下加強了風光耦合,提高了制氫效率。